其实这主要取决于二者博弈的大环境不同,主要对手的段位和手腕也有高下之别。
一、项羽封王十八路诸侯,有太多太大的腾挪空间。
(十八路诸侯,为外交手段的施展,提供了太多的空间,只要运用得当,就会从强大走向更加强大。)
楚汉元年(公元前206年)二月,项羽驻节戏下,自立为西楚霸王,同时分定诸王。项羽分封的地域,与战国七雄相比有很大的变更,故秦、楚、齐、魏和赵等都被分割;人事上要么改易疆界、要么多为有功的将领。这本身就潜藏很大的隐患。四月,各部分途就国的时候,节分就开始了。
八月,汉王刘邦暗度陈仓、进袭三秦的时候,项羽受制于齐赵,无暇西顾,获得天赐良机。
荥阳对峙期间(公元前205年五月至前203年八月),除坚守荥阳-成皋-广武基本防线以外,南面争取九江王英布、北面派大将韩信攻取魏、赵和齐诸地,中使彭越做后方袭扰。所以,逐渐由弱转强。
决战(公元前203年八月至前202年十二月),也是利诱韩信和彭越等来援,最终在垓下消灭项羽。
要不是广阔的“大后方”、“中间地带”和“缓冲带”,上述对策是没有施展空间的。
二、三分天下,加上地形因素,蜀汉政权的生存空间太小。
(三国形势图。蜀汉不仅小,而且弱,回旋的空间和余地更小。)
魏蜀吴,彼此相邻,是三方博弈。外交手段发现的空间几乎没有。同时,三方博弈,任何一方都面临两线作战的局面,说到底,两线是稳妥的万全之策,力量无形中分散了。而且,益州周围地势都是山地,易于防守,但也构成了出击的巨大障碍。因此,只能依靠益州一己来同曹魏相搏。
三、主要对手的段位和手腕也有高下之别。
(曹魏三祖。这些都是政治舞台上的一流选手。在他们身上,刷经验值可以,但想获得积分难上加难。)
刘邦面对的是项羽。项羽迷信武力,自侍其勇。当初面对秦,想到的只是“可取而代之”。对大势缺乏判断力和敏感度,所以才会搞出个“封王十八路”,开了历史的倒车。而刘邦周围无论是军事、政治还是外交等方面,都是人才荟聚,加上刘邦本身的凝聚力,最终结局可想而知。
而诸葛亮先面对“曹魏三祖”:曹操、曹丕和曹叡,后面对司马师和司马昭。这几位都以“智”和“明”著称,都是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以蜀汉微弱的国力,想在他们身上攒积分、获取胜利,几乎不可能。
(诸葛亮北伐。很不客气讲,无论是诸葛亮还是后继者姜维,始终没有触碰到曹魏防御的核心阵地。)
综上,是博弈的大环境和主要对手的素质,决定了不同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