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年我五一都没在家休息过,今天特殊情况在家休息,一号那天实在无聊就和弟弟家两口子商量去看电影,挑来挑去发现清一色的都是国产片,不知道啥时候开始节假日全是国产片天下似乎成了惯例。可能是因为节假日年轻人有时间,而看电影就成了一种生活的消遣方式,也往往在此时电影破房纪录都能冲新高,18年春节一周在几乎全是烂片的情况下票房突破57亿就是最好的证明吧!这也是算是大广电为了保护国产电影事业做出的贡献吧!所以这种情况就往往造成越过节我越不知道该看什么电影,这次就是这样的情况,我翻看一下片单,《后来的我们》、《幕后玩家》、《战神记》排片最多,虽然我表示可以陪他们再看一次原声版的《犬之岛》,但因为排片太少,影院距离太远被拒,最后我们选择了《后来的我们》。
买票之前我弟给我讲网上说《后来的我们》不好看,还有虚假票房之嫌,我说我也看到了两种极端的评价,比如我经常看的网络影评节目《蛋蛋秀》的主持人对此片褒奖不已,但下面评论则多认为是收了片方的钱为其站台,如此两极的评价还是去亲身感受一下吧!我们预定的是一号下午两点的场子,相比起平时上座率还行,估计有二十人左右,但远没达到满场的效果,片子放映的过程中观众前半段时不时有人发出会心的笑声,但好像没有网传说看的痛哭了,可能看这场人都是比较克制吧!散场后我问我弟你觉得怎么样,我弟说不怎么样,都能猜到故事大致的走向,看完没什么特别的感觉,我弟问我怎么样:我说我只能说一句:刘若英真是张艾嘉的学生。
昨天在微博上电影的公众号 @电影贩 发微博:看过《后来的我们》的朋友都来点评一下?我直接点评:刘若英和恩师张艾嘉都是沉溺在自己的感情世界无法自拔有无病呻吟之嫌,片子看后谈不上喜欢。但不得不说电影前半段北漂的日常很真实,后面故事坍塌,什么拉着前女友狂奔,什么要的是爱情不是房子之类的就只能用贱人就是矫情来形容了,但我估计大多数不喜欢这个片子、批其三观不正的原因是因为女主过的没有男主好吧!
我知道刘若英是那一年大街小巷的租碟店(估计现在年轻人都不知道什么是租碟的吧!)的高音喇叭里都放着:原来你也在这里 后来 我终于学会了去爱 的歌声,那时刘若英给人的感觉是知性的小女子,即有茶的清淡又有奶的深厚大约因此才被人称为奶茶吧。后来奶茶嫁人了,嫁了是老京城四少之一王小菲的好友钟小江,当时消息一出轰动一时,也算是给一直苦恋的奶茶最好的人生归宿,后来就是好像很少再听到奶茶的消息。这次刘若英电影名字一公布,我就马上想到她当年最火、也是当年各大KTV传唱率最高的歌《后来》,还好片子最终没有重现这首歌,否则那就真是超级自恋了,有一个自恋到反复向过去的自己致敬的星爷已经够了。
片子来说前半段可以叫北漂的日常,我没有漂的经历,但之前身边来郑漂的同事比较多,接触得多了对他们的生活多有了解,所以我看《后来的我们》里前半段觉得应该还是很真实的。拥挤的楼道,窘迫的居住环境,被房东粗暴赶出流落街头,听着他们讲过如何羡慕留在故乡同学的生活,而故乡的同学又羡慕他们在大城市的生活,想在大城市扎根的他们可以为了留下找对象时可以不计较对方年纪、相貌,相恋七年的情侣可以为了房子分道扬镳。他们是这个城市的一员,但随着时间他们有些人留下了,买房成了他们融入这个城市的方式,最终他们成了这个城市里的一员,还有的离开再也没有见过,时间一久也就失了联系,不知道是回了老家还是去了其它城市,也不知道继续漂还是稳定下来了。看到这里我突然想到去年冬天在北京河北交界的那场轰轰烈烈的清理运动,当时我在qq群就说过这根本就是在清理无房人口吧,被清理的对象恰恰是买不起房,租不起高档公寓的人们,按电影里见清与小晓生活来看他们就是被清除之列,还好当年的北京是宽容的。
片子中的小晓学历不高,很很多初到大城市的女孩一样想通过嫁人实现人生本质的飞跃,为了成为北京人她可以不计较对方的年纪,不计较对方的长相,不计较对方及其家人对她无礼的苛责,只是想通过嫁一个人实现落户在北京。但她不懂其实他眼中有正式编制、有房子、哪怕仅仅因为他老祖宗当年一个留在大城市的选择,就让这些所谓城市人心里有了一种天然的优越感,而她只能作为他们生命中的调剂或者众多前女友之一。网上有人说小晓总遇渣男,其实又何尝是她总遇渣男,是在北京无依无靠的她要把握住一切机会,渣男画饼,小晓拿来充饥,在留在北京这个前提之下她早已饥不择食,渣男的理由是你既然有目的就别怪我动机不纯的骗你,在利益面前没所谓谁骗谁,只是谁的骗术更高而已。
我接触过很多和小晓一样的女孩,其实在我看来她们漂亮、聪明、有头脑、比起同龄的城市长大的女孩一点都不差,和小晓一样想融入大城市,有的女孩成功了,但大多是失败了,她们就像芳草一样,总会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被一再错过。片子中有一个情节,是见清和小晓同在科技市场摆摊,见清和市场管理发生冲突时,小晓一出面和市场管理打个哈哈,一切就烟消云散了,这个情节也是很真实的,作为女性嘴甜一些在生活中是比男孩是有优势的。和大多数刚毕业的年轻人一样,见清和两个同学开始了创业,后来两个同学先后放弃了在北京的打拼,一个回到了家乡在家人的关系下成了进了编制成了公务员,还有一个到了大网游公司打工,创业不成的见清摆地摊倒黄碟被城管赶,客服工作被客户骂,事业上一直没有起色。
过年见清和小晓租车带了一车的烤鸭回家,送长辈、送乡亲、送同学,这花掉了见清全部的年终奖,餐桌上当年一起创业。后来回乡做公务员的同学在官场如鱼得水,另一个也在大公司混出了名堂,这些反而更衬的见清的窘迫。抢着买单时见清被三千多的餐费吓得酒醒了,其实见清付出了这么多就是想给在外憋屈了一年的自己在家乡找回点面子,体验一下衣锦还乡的感觉,结果反而被朋友人认为他是装逼。我认识有朋友也有在大城市混迹多年,随着时间当初在大城市闯出一番事业的激情早已磨平,人到中年家里又在家乡托人花钱安排了工作,带着妻儿回到老家做了一个普普通通的小职员,但能这样做的都是家里在当地有些门路的。
很多年轻人不愿意回到家乡的一个原因是家乡是熟人社会,什么事都要托朋友靠关系,熟人社会就要人情世故,就要蝇营狗苟,而大城市是陌生人社会,既然都是陌生人很多在家乡要顾虑的面子、人情也就没那么重要了。现在也会听朋友说现在留在家乡的生活如何惬意,没有房贷的压力,没有快节奏的生活,在村镇头开个小店,早上睡到自然醒,午觉后打场小麻将,羡慕之情溢于言表,但是说这话的人却没见回去,其实他们也是知道回不去了。见清回对家乡最大的牵挂就是父亲,见清的父亲在小镇上开小饭店,父亲理解孩子在大城市的不容易,即无力给孩子在小镇上安排一份有编制的工作,也没有能力对孩子在大城市中的生活提供帮助,只能在孩子回来时默默用饭菜喂饱他们,走时给他们带上大瓶小罐的默默送他们离开。
见清的父亲是个沉默的人,话不多但是心里都明白,和他一样的老伙伴们三十晚上的年夜饭成了片子中出现最多的镜头,一开始慢慢一桌,后来的人越来越少,消失的老人可能是被留在城市中的子女接走了,这也是凋敝乡村、小城镇的现状。见清用开发的游戏挣得第一笔钱买了房要接父亲和小晓一去新房子开始新的生活,被父亲拒绝了,眼瞎后的父亲还坚持留守在老家,因为早已习惯了小镇的一切,也不愿意给大城市的孩子添麻烦。见清父亲在过世之后给小晓的信里有这样一句话:缘分这事,能不负对方最好,想不负此生真的很难,这些可要等你们老了之后才能体会到。这是老人在用自己的人生经验告诉两个人既然错过,就要学会放下。
网上很多人说见清取的媳妇是悍妻,大约是因为见清的妻子借用孩子刺探见清的我行踪,其实这应该是很多为人妻都会做的吧!谁又敢说自己没有翻看过对方的手机的冲动呢?我看网上评价《后来的我们》导演三观不正,是典型的直男癌思想,这大约是片子的结局是十年后的见清有车有房在北京扎下了根,生在儿子只会认同自己是北京人的身份,而小晓还是在经历一个又一个渣男之后还是一个没房的北漂。但设想一下如果小晓的结局如果真像见清说的开着红色敞篷跑车,在北京扎下了根,而见清人到中年仍然是屌丝一枚的话,会不会又成了另一种形式的三观不正了!
我想大多数都愿意看到两个相爱的人在生活的困窘挣扎,成功时也能相濡以沫吧!当然这会是另一给故事。其实生活中两个人相爱,分手多因爱生恨更多的时候是人之常情,往往多年后这种恨都无法抚平,而像见清和小晓这种爱过,走散了,但真情可贵,那些哭晕在影院的人大约都是有切身之痛吧!
候鸟北方1976
2018年5月4日上午完稿
原文储存地址: